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一章 寒婆婆

这里的路口是一条出名的三岔路,路的南边是沙雀坝,北边是黄村沟,南来北往的人很多,虽然不是公路但是走的人多了路面就显得宽大平滑,路面上一层细细的油砂让人感觉比柏油路还舒服。在三岔口的正中边上时常都会看见一堆树丫和树丫下残留的灰烬,在靠近往边上就是一座年久的孤坟。

关于这座孤坟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有的说她是鲁班的妻子,偷骑鲁班的木马在空中遨游,由于不懂法术没有把握好时间在鸡鸣时候从空中掉落在这三岔路口,鲁班的徒弟看见了这件事,不忍师母受罪就地捡尸掩埋并造碑立文,路人害怕鲁班师母寒冷故有丢树丫的习惯,

也有说她本身就是一个孤寡的老人,无儿无女,死后旁人捡尸安葬于此

人们丢树丫是一种善良的举动,是为了给寒婆婆一点温暖,在一座孤坟前同时也丢下人们的祝愿和祈求,说不准是善良的应允还是婆婆的灵验,有时候真的会有奇迹发生!在寒婆婆的孤坟前每过一段时间就是有人烧掉存积过多的枯丫树枝。于是在寒婆婆的孤坟面前也堆积了不少的灰烬。这样的风俗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所以在寒婆婆周围自然也长出几棵大树。

黄村沟的游家弯吴家三宝母亲听村里的长辈说,人的运气要是不好可是拜祭一个阴人或者是其它的什么石头山为干爹“干妈”之类的,这样人就会转运了,并且听说寒婆婆特别灵验,有好几个人都拜过寒婆婆为“干妈”呢,三宝的母亲信以为真。就那一年三宝拜了“干妈”就出去了,在浙江做上生意,赚上了大钱,听说就是得到三岔路口寒婆婆的祝福和庇佑,而今在浙江某某企业“升官发财”。这事传播得像似一个神话!这事在黄村沟流传开来,仿佛是神话。自然在寒婆婆烧香就多了起来

这件事还得重头说,据说寒婆婆托了一个梦给三宝的母亲,要她的儿子喊寒婆婆为干妈,这年头听说叫富婆为干妈的亦或者女人叫富老头为干爹的,但是三宝的母亲是相信的,在老辈子们的态度里也是认可的,也许这是山里没有门路的一种方法吧,这有点久病乱投医的感觉,在三宝的心里当然三宝是五百个不愿意,母亲苦口婆心的劝说三宝,“宝啊!听话啊,你就试试,反正也没什么损失,不要犟啊”,这世道的折磨已经够让这家人苦的了,看看母亲苍老的脸色,想到父亲那病痛的折磨难受,三宝没有想到什么理由拒绝,虽然三宝知道这是迷信,还是答应了母亲的要求。

喊阴人干妈这种事是有讲究的,第一不能够是白天,第二不能够让人碰见,还有要子夜之后最好,如果不满足上面的条件,那就不能够奏效了。于是,天还没亮,大概是四更天的光景吧!母子俩人按照梦里的要求来到三岔路寒婆婆的孤坟前,拜祭了“干妈”,同时接收了“干妈”送的一双鞋(寒婆婆送鞋的方法是:三宝母亲把三宝的鞋子内放了一个红鞋垫,然后放在寒婆婆的坟头上,然后由三宝毕恭毕敬的叫了三声干妈,这双鞋就是寒婆婆送的了。纸钱(冥币烧了很多,火光在慢慢的弱下了去,纸币也燃烧殆尽,在这来来去去的三岔路口最后留下的是又一个对迷茫苍天的祈祷。

三宝穿着这双鞋再次踏上远方的路,从家门口出来母亲一直跟在孩子的身边,关心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看着儿子再次即将远行,母亲担心着自己的儿子,想把一年的话都说尽,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母子俩人不知不觉来到了三岔路口,母亲突然严肃地说:“三宝,给干妈道个别!”三宝没说什么,随地捡起一只树丫来到寒婆婆的坟前,喊了一声“干妈,儿子远行挣钱,希望干妈庇佑!”声音很小,只有他自己从能够听见,这一声道别使三宝脑中瞬间闪过无数的过往,像电影一样挥之久久不去

母亲舍不得儿子远行,心里有说不尽的担心。天刚刚蒙蒙亮,在天边的山口上好像似点燃了一团火的云块,这是太阳要出来的时候看见火烧云,群山峰峦在晨曦中显得更是那样的神秘和美丽。母亲紧紧地跟着三宝的后面。在送别的路上,三宝的母亲之一在这最后在山岔路口,母亲目送三宝远行,转过了几个山坳,三宝回过头还看见母亲站在山岔路口,三宝禁不住流下眼泪

那座孤坟,那母亲在风里显得更是如此的凄凉,山林里传来的风声似乎正是母亲深夜的哭泣

后来三宝的故事在家乡人的传言中,如同希望的法门,绝望的人贫穷的人都在寻找各自的出路。三岔口的寒婆婆似乎又是被人们验证的不二法门,在寒婆婆的坟前现在不但是留下的树枝多了,而且坟前留下的香烛和纸钱(冥币残骸也多了许多。祖祖辈辈在这山沟沟里生活的人们,在没有受到外界的诱惑时是平静的,改革开放从物质的角度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追求,可是内心世界失去的更多。山沟沟的人们对于财富的希望似乎一年胜过一年,贫穷的地方虽然多一些改变,但是里人们内心受到外界的诱惑发出的希望还相去甚远,所以不管怎样,这里的人是慢慢在减少了

几条水泥路和柏油路,这些路离三宝他们家乡还是有一段距离的,离他们家乡近的就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毛路面,听说为这条路还闹了好多不愉快呢?

生活在这里的人一样艰辛,并没有因为路的增加而改变什么,在家的人都在期盼流落异乡的薪水,家里已经没有多少人种庄稼了,山间荒废的田地随处可见!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活的农民心里想的不在是庄家的好坏,他们在想何处可以出卖自己廉价的劳力。不管你叫“农民工”、还是“打工仔”,还是在内心里如何看不起他们,他们内心一旦发生变化就忘了自己的“尊严”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