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四十五章 再擒文天祥与战败崖山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南宋之殇》更多支持!

第公元1278年四月,由于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小皇帝赵罡为新帝,并被迫逃到广州,病死于硐州岛上。为了坚持斗争,他们又拥立广王赵硐于广东新会海中厘山,改元祥兴。

此时闽、广一带不愿投降的南宋臣民们,对这个政权还寄于希望,所以元朝政府肯定是不能容忍有一个打着南宋旗号的政权继续存在,于是决定要把这个流亡政府扼杀在摇篮里,这个任务又落在张弘范肩上。

忽必烈调拨了二批蒙古军归他指挥,并且授予他以“蒙古汉军都元帅”的头衔。这在当时是超越常规的措施,使张弘范不得不提出“汉人历来没有统率蒙古军的先例,请求皇上还是派亲信的蒙古人来担任元帅。”的理由拒绝了忽必烈的任命。

但是忽必烈却丝毫不为所动,其带着沉思和回忆的神情微笑着说道:“你可知道你父亲和老将军察罕的故事吗?在太宗时期攻打安丰的那次战役中,攻下安丰后你父亲主张留兵驻守,而察罕习惯于蒙古的战术,反对留驻。军队全部南下后,不久安丰又被宋占领了,几乎断了退路。事后你父亲为此十分悔恨,这是由于当时委任不专的缘故。怎么可以让你再重复当年的复辙呢?今天交付你办这件大事,你如果能像你父亲一样用心,我就放心了。”

此时的忽必烈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非常清楚,在汉地作战,必须得用汉人的战略战术来应付,草原上的那一套高机动战法,有些时候遇到汉人军队就会适龄。这些推心置腹的话,使张弘范很感动。

力排众议之后,忽必烈当场要赐给张弘范锦衣、玉带等贵重的赏物,以彰显自己对张弘范的信任和器重。但是张弘范是个实用主义者,他辞谢了锦衣玉带等赏赐,转而而请求赐与战斗时合用的剑、甲。很显然,锦衣玉带这些玩意儿并不合适用来冲锋陷阵。

面对张弘范的恳请,忽必烈对他这种渴望战斗的心情很是赞赏。于是立即命令左右,把武库中最好的刀剑与甲仗陈列在大殿上,任张弘范自由选择。剑、甲选好后,忽必烈还庄重地告诉他:“这把剑就是你的副手,不听命令的,你可以用这把剑处死他。”此时张弘范真正意识到意识到手中握着的是一柄真正的“尚方宝剑”。同时也很显然,如果张弘范想造反的话,也可以用这把剑号令全军。

擂鼓聚将,点兵沙场,一切准备就绪,临行前,张弘范又荐举有谋有勇的西夏王后裔李恒做自己的副帅,这个要求忽必烈也答应了。于是,张弘范这支由蒙、汉混合组成的南征军,水陆共二万人,分道南下。其弟弟张弘正被任命为先锋。尽管是自己的亲弟弟,但是张弘范还是告诫张弘正说:“我是由于你的勇敢而选拔你当先锋,并非因为你是我弟弟而决定这项任命。军法是严肃无情韵,我不敢以私情妨害公法!你处处要谨慎!”

其实从上一章的诸多细节中可以很清楚的描绘出张弘范此人的性格。此人为人正直,从不徇私枉法,任何事都秉持公理的这么一个人,所以并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对自己亲弟弟说出这种话。当然里面还有另一个潜台词,那就是千万不要做出格的蠢事。

张弘正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思想处于萌动波动期,总是会受到各种情绪的左右,更何况还是汉人。所以很容易受到本民族亡国之恨的困扰,从而干出蠢事。因此张弘范这话里头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南宋就要完蛋了,千万不要顾念同族母国之情,而越雷池半步。否则不光自己救不了你,你哥哥我也得遭殃,所以要是有个万一,顾念家族利益我也只能秉公办理。”

不过张弘正确也不负所托,军锋所向无坚不摧,沿海的漳、潮、惠、潭、广、琼诸州,相继告捷。而张弘正军与宋丞相文天祥所部在潮州五坡岭相遇。宋军因寡不敌众,文天祥就此被俘。

当时元军士卒捆绑着文天祥至张弘范军营,用枪、矛等武器百般威胁叫他拜见张弘范。文天祥不为所动,拒不下拜。张弘范被面前这个铁汉子的正气所感动,让左右给文天祥松了绑,以客礼相见。

公元1279年正月,元朝组织庞大水军,大举进攻崖山。文天祥以战俘的身份也被软禁在元军船上。当张弘范这支舰队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文天祥感触万端,想到当年在赣州起兵时,曾路经赣水上怵目惊心的皇恐滩,眼前又面对汪洋一片的零丁洋,自己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决心已经拿定了,于是作了一首千古名诗《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恰巧,张弘范此时前来狱中来要求他给张世杰写一封劝降的信。于是文天祥就顺手写出上边这首诗,交给张弘范算是答复。张弘范读罢,除了对他的遭遇同情外,心中也肃然起敬。

张弘范与文天祥在政治上虽然是对立的,但他对文天祥的人格则是崇敬和钦佩的。当部下劝告他:“敌国的丞相,居心叵测,不可亲近。”时,张弘范笑着说:“他是个忠义至性的男儿,决不会有其他。”

此时张弘范舰队已经抵近崖山,从兵力上而言,宋军有战船1000余艘,正规军和民兵、老百姓义军二十多万,远远超过张弘范率领的蒙汉混成联军。而且,蒙古本部不善水战,而宋军主将张世杰的水军是常年漂泊海上的武装力量,堪称占有绝对优势。

但是张世杰似乎对前途不抱希望。当时张弘范统率的元朝水军抵达崖山后,曾派张世杰的外甥韩某,三次去张世杰军中劝降,韩某是张弘范军中的一员下级军官。张世杰严辞拒绝了诱降。他对韩某说:“我知道投降了既可活命又可以富贵,但我已经抱定了牺牲的决心,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于是张世杰将所有船只都撤退到天然港口之内,采取了守势。同时将舰只用很粗的锁链排成一字阵,联结在一起,并且四面围起栅栏,结成水寨方阵,企图死守。

面对张世杰死守之势,张弘范采用封锁海口的办法,切断了宋军淡水的来源。宋军被困,取海水解渴,纷纷呕吐,士兵们疲惫不堪。此时张弘范已经做好了四面包围的严密部署,一直等到副帅李恒从广州赶来会师后,才发动了总攻。

张弘范的目的在于消灭宋军的有生力量,而且要一举歼灭,不使其再散逸,从而永绝后患。二月初六日清晨,张弘范水军经过充分准备之后,用炮石、火箭作掩护,插入宋舰队主力所在。而后元军跳上宋军战船船,短兵相战,发挥元军格斗技能强悍之所长,使得宋军水军溃不成军。

宋左丞相陆秀夫驱妻、子入海,自己抱着年仅七岁的宋帝赵呙投海自杀。死前,陆秀夫对怀中惊恐万分的宋帝赵呙声泪俱下道“陛下,国家家以亡,陛下也唯有以身许国矣!”,紧接着陆秀夫抱着年仅七岁的南宋最后一帝赵呙,自沉南海以身殉国。纵观中国历史,陆秀夫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死的最为悲壮的丞相,可能也是唯一一个抱着皇帝自杀的以为国家副总理。

陆秀夫自杀,此时主刷张世杰则冲出重围,准备招集旧部,找寻赵宗室后裔再图恢复。然而元军李恒的舰队却始终追击张世杰直到汪洋大海,都没有追赶上。而且更不幸的是遭遇大风浪,舰队船翻,全船的人都淹死在平章山下。

南宋王朝的这幕亡国悲剧,至此结束了。

张弘范占领崖山之后,也标志着元朝最后一统了中国。战役结束不久,张弘范便派人在崖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字。以此来彰显自己伟大的功绩。

不过,元朝被灭后,有人将这十二个字全部铲掉,改刻上“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个更大一号的字,以此怀念华夏宁死不屈的精神。据说这九个字至今还都刻着,而且成了旅游景点。要是哪天小作得了空,一定也是得去祭拜一下的。

这场大战的结果异常惨烈,可以说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海难事故,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泰坦尼克号。根据史料的记载,仅仅战死的南宋官兵就超过了十多万,而且在听说崖山宋军全军覆没之后,当地不愿做亡国奴的百姓纷纷举家、举村来到海边投海自尽,人数更是达到了骇人听闻的二十万,远超过美军冲绳战役,日民自杀的人数。

当时整个海面上浮尸连野,一连数十日海面都是浮尸,可以说崖山一战彻底将华夏最为精锐的人种全部消灭,而剩下的在此后七百多年时间里,从此一蹶不振!

也许,作为汉人的张弘范远远已经预见到华夏的未来,因此战斗中也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张弘范在崖山海战的宋军败军之中救出了一位准备跳海自杀的邓光荐。此人是亡宋礼部侍郎,原名邓剡,光荐是字,号中斋,庐陵人,宋景定三年进士。

当时张弘范劝邓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并且礼聘邓为他儿子张珪的家庭教师。张珪后来立朝有声,成为一代名相,据说就是这位老师教诲的结果。这件事和他父亲张柔当年从刽子手的刀下救出王鹗的故事有相似处。从中可窥见元代武将的政治家风度与战略水平。

从这件中可以想象在那些动乱的年代中,某些有识见的元朝汉族统治者,对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起过些保护作用。

(未完待续(小说《南宋之殇》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