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769章 教书育人

第七百六十九章教书育人

在封建社会,百姓是要无条件服劳役、兵役的,每家必须出几个男丁。

就像花木兰,父亲要服兵役,可已经老弱病残了,弟弟年龄还小。

没有人管你行不行,必须得出。

劳役也是如此。就像魏皇当时要修太一观,耗资巨大是一回事,另外就是需要征集一大批农夫来服劳役,免费给朝廷干活。

春耕的时候大批征集农夫,影响春耕,后果太严重了。

现在不是农忙时候,喊农夫来干活顶劳役,简直是大大的福利。

里赤媚也懂这些,他不解道:“免费吃喝还不行?还顶劳役?”

“不但要提供伙食,还得能吃饱!不要拿发馊的粮食才糊弄老百姓,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杨凌的声音变的严厉。

里赤媚本能的想发火,可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我也是建州的地下皇帝,可我就是觉得杨凌很强,我要把他的本事掏空。

“为什么呢?”里赤媚不解道。

杨凌看着如同小学生一样的里赤媚,笑道:“听过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吗?”

没等里赤媚说话,杨凌就猜到这个逗比没听过,他给里赤媚讲了【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又道:“现在对我来说,建州是百废待兴!我需要百姓信任我,粮食能花几个钱?我穷的就剩下钱了!

钱,花了还能挣!唯独人心丢了,多少钱也买不回来。里赤媚,我会安排人来检查,粥要插筷子而不倒!菜汤里要见到肉,馒头要管够,别怕花钱!”

里赤媚听的一头雾水,勉强懂点,在他的概念里,我需要费这个劲?几鞭子抽过去,一个个老老实实的听话。

心里隐约对杨凌还有几分不屑,心想,这不是沙雕吗?

那些愚蠢的百姓会念你的好吗?

“你不用担心记不住,李莲英会安排的,你只需要按照李莲英安排的做就行。”

杨凌笑道,“李莲英在燕州做的很好,这边苗族人多,需要你跟苗族人来沟通,毕竟语言不通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蒙赤行本来想插手,可我已经答应让你做,那就是你来做。你可以去中原打听打听我杨凌的名声,素来一口吐沫一个钉!”

“嗯嗯,多谢燕国公。”里赤媚连忙摆出了一副受宠若惊的笑脸,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欠。

我特么的这是干嘛呢?

里赤媚不知道这叫内卷,民间有句话,养猪养两个,抢着吃食,来劲。

这暗示的很明显了,你不做,蒙赤行来做。

……

花开两枝。

那99个进士分成了9组,挨家挨户去填表,那叫一个痛苦。

第一个就是语言不通,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第二就是老百姓哪里有识字的?饭都吃不饱!

这些还都是最简单的,有的是一些破旧的小饭馆、茶楼、早点摊子,你赔人家什么?

这些没有体会过人间疾苦的进士们忙了一天,都没有完成几户。

这还是提供了详细的名单。

第一天晚上,李莲英看到他们的工作量,气的差点破口大骂,最后还是忍住了。

这些读书人真麻烦,明明干活垃圾的一逼,还不让说,娇贵的不行。

稍微埋怨几句就联合起来说你不尊重读书人。

他想了想,“这样,明天我带着你们去。语言不通?衙门里这么多人,你不会带一两个会说方言的?”

那些进士一个个羞的满脸通红。回来的时候他们商量好了,要是李莲英敢说一句难听的立刻去杨凌那里投诉李莲英有辱斯文。

结果李莲英就提了一句方言的事情,直接让他们破防了,我的脑子进水了吗?

李莲英想了想,又道:“明天组长不变,今天组长来向我说一下今天发现的问题,不要遗漏任何一个细节,比如他们一天几餐、如何饮水、在哪里购买粮食、粮价如何……”

李曼青不解道:“李郡尉,你说的这些和拆迁有什么关系?”

“没有关系!”李莲英肯定的回答,“你们现在做的工作往大了说叫人口普查,我们既然出去了,就要对得起我们这双腿!

知道这些,就能够了解建州百姓的经济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制定相应的政策。

比如,粮食储备、城内的水井是否够用,城外如何浇灌,有多少适龄的男丁。

你们以后成就肯定比我高,我只是一个郡尉,就要负责税收、治安、户籍这么多的事情,磨刀不误砍柴工!

当我们做好了准备工作,一旦有了紧急情况就不会手忙脚乱。”

“你没读过书?”王腾疑问道,李莲英说的井井有条,逻辑那叫一个清晰,比起家里那些当官的长辈说的还要深入简出。

“跟着姑爷读过几年私塾,后来老师换成了府学的人,但教材还是姑爷制定的教材。”李莲英坦然道。

教材是杨凌制定的?

这些人知道《三字经》是杨凌写的,但不知道黑风寨学习的教材也是杨凌制定的,顿时有写诧异。

对《三字经》,他们佩服是佩服,可嘴上还是不屑的,无非就是朗朗上口而已。

和《儒经》比那是在侮辱儒圣。

结果现在才知道,不止《三字经》,还有其他的教材。

尤其是这一次科举,燕州学子只有两三个中了进士,还是世家子弟,他们对杨凌更加不屑。

“你们都学什么?”王腾忍不住问道。

“算经,读书识字,礼义廉耻,忠君爱国。”李莲英淡淡道,“姑爷说了,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只要读书识字、懂算经就行。”

这些进士或许嘴上依然不屑,可心里却对杨凌刮目相看,听说燕州的孩子都读书识字,以前还不信,现在有些信了。

“等新城建好了,姑爷会在这个盖学院,到时候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当老师。”李莲英笑道,“教书育人,三年两年看不出来,但是几十年后,当那些孩子们成长起来,大魏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进士们纷纷沉默了,他们都不是蠢猪,当然能够听懂。

是啊!

燕州才发展不到两年,要是十年、二十年以后呢?

这一夜,很多人失眠了。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