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24章 平凡是最真的爱 2

18年前,他患了恶性脑瘤,专家断言他只能存活两年。然而,靠着妻子用真情编织18年“谎言”,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他的病情奇迹般地得到了好转

晴天霹雳,

丈夫患了不治之症

1987年3月4日,艳阳高照。郑州国棉四厂子弟学校里书声朗朗。

正在办公室改作业的英语老师黄艳琴突然接到电话——在郑州国棉四厂上班的丈夫杨力吾突然晕倒,已经送到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抢救。

笔,从黄艳琴手中滑落。墨水洒在桌面上,红得刺眼。黄艳琴一阵眩晕,觉得天猛地暗了下来——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从1986年7月,40岁的杨力吾就经常感觉身体不适,口舌麻涩,右半身从上到下麻木,头发大量脱落。当时,杨力吾并不在意,认为是劳累过度,休息一下就好了。可是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样简单。两个月后,他的症状更加明显,每天都会发作好几次。发作期间,双腿发抖,口水直流,脸色发紫。黄艳琴怀疑丈夫患了重病,多次劝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忙于工作的杨力吾不以为然。

黄艳琴一口气赶到医院。得知丈夫经过抢救,病情已经缓和,她才稍稍放心。两天后,检查结果出来了。医生把黄艳琴叫到办公室,告诉她:“你丈夫的病不容乐观,大脑有阴影,怀疑是脑瘤,由于医院的设备不太先进,暂时还不能确诊是什么性质的脑瘤。”

“脑瘤?”黄艳琴身体一晃,急切地问,“不能确诊,是不是不一定是脑瘤?”

医生摇摇头说:“虽说是怀疑,但根据经验,脑瘤是一定的。不能确诊是良性还是恶性的。你们最好到北京再检查一下,免得耽误了病情。”

黄艳琴趔趔趄趄地走进病房。杨力吾已经醒来,看见妻子,忙问自己的病情。黄艳琴故作轻松,说:“没事,医生说你是太累了。”

黄艳琴把14岁的儿子托付给邻居照应,带着丈夫匆匆去了北京天坛医院。两个月后,医院的诊断结果显示,杨力吾大脑中有占位性病灶,怀疑是恶性胶质瘤。医生告诉黄艳琴,由于病灶在脑部的位置太深,如果做手术,不一定保证手术成功。即使成功了,也肯定会留下后遗症。建议对杨力吾进行保守治疗。

从医生那里,黄艳琴得知:患胶质性脑瘤的康复可能几乎为零,就算乐观估计,杨力吾的生命还能维持两年。

晴天霹雳!黄艳琴呆了。她看着诊断书,不相信现实的残酷。丈夫才40岁出头,怎么会被判了“死刑”,家里离不开他啊!

黄艳琴在病房外面啜泣。为怕丈夫听见,她咬紧自己的胳膊,压抑着声音,胳膊被咬出了血她多想扑在丈夫怀里痛哭。可医生说过,如果让病人知道了病情,更不利于治疗。有太多这样的病人,因为知道了真相,心理压力过大,产生绝望心理拒绝治疗,病情加速恶化

这么说来,丈夫的日子已经不多。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办呢?黄艳琴大脑一片空白。

“他必须活着,应该快快乐乐地活着。病魔每时每刻都在折磨他,我不能让他再承受精神上的痛苦,我应该让他在人生的最后旅途中开开心心”黄艳琴喃喃自语。

哪怕是欺骗,也不能让他知道病情。拿定主意后,黄艳琴擦干眼泪走进病房,强笑着安慰丈夫:“医生说你这不是啥大病,回家慢慢吃药就会好的。”信以为真的杨力吾没有过多地注意妻子红肿的眼睛,长嘘一口气:“那我就放心了。”

扭过头去,泪珠从黄艳琴的眼角滑落。

风雨交加,谎言为他保驾护航。

在医院住了一个月,杨力吾的病情得到控制。他们返回郑州。在黄艳琴眼中,家中显得异常冷清。儿子看到父母回来,忙问爸爸得了什么病。黄艳琴敷衍着儿子,说:“没事,吃上一阵药就好了。”懂事的儿子看了看妈妈,说:“妈,你脸色不好看,你是不是也患病了?”

“我回来的时候有些晕车,还没缓过来劲。”黄艳琴慌乱地回答着孩子,说要去做饭。然而,没有一点“主见”的黄艳琴没有走进厨房,竟来到卫生间洗起衣服来。“妈妈,不是做饭吗?怎么洗起衣服了?”儿子问道。

黄艳琴没有回答儿子。她胡乱拿了几件衣服,放在盆子里,倒上洗衣粉就搓了起来。眼尖的儿子喊:“妈妈,你是怎么洗的衣服啊,连水也不用”惊醒过来的黄艳琴手忙脚乱地拧开水龙头

以后的日子里,杨力吾有些怀疑,问妻子自己到底得的什么病,是不是瞒着他什么,黄艳琴安慰丈夫别胡思乱想。她时常提醒自己,在儿子和丈夫面前一定不能失态。

在黄艳琴的精心照料下,杨力吾的病情有所好转,但还经常发作。

1987年10月的一天深夜,杨力吾突然犯病晕厥,浑身抽搐,口水直流。黄艳琴赶紧掐他的人中,用毛巾把他口中的呕吐物擦干净。10几分钟后,杨力吾缓解过来,沉沉入睡。黄艳琴呆坐在床边,注视着夫妻的合影,再看看熟睡的丈夫,上面的两个人笑得多么甜哪。现在呢,半年时间里,两个人都瘦多了,憔悴多了,乌黑的头发也失去了光泽。如果说身体的劳累还可以承受的话,那么满腹的心事又能向谁诉?

杨力吾犯病的时候,失去意识,并不知道晕厥。第二天早上,杨力吾问黄艳琴,为什么觉得脖子有些酸,头有些痛。黄艳琴故作轻松地说他感冒了,吃点药就好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杨力吾多次晕厥,黄艳琴总是轻描淡写,用感冒或是睡觉落枕来解开丈夫的疑惑。

为了能早日让杨力吾康复,黄艳琴四处求医问药,去北京,赴上海,奔山东凡是和丈夫疾病有关的信息,她都要详细询问,追根问底。一次,她听同事说山东淄博有一个老中医,在治疗脑瘤上有独到偏方,就把家里事情安排妥当,连夜乘车赶往淄博请教。由于老中医家在农村,上百公里的泥路让黄艳琴脚肿得穿不上鞋子。还好,黄艳琴终于拿到偏方。她急急赶回家中熬药,直到看着丈夫把药喝下,她才放下心来。

白天忙着工作,晚上也得不到休息,长时间的精神紧张,黄艳琴开始脑神经衰弱。夜里,丈夫稍微有些动静,她就会从似睡非睡的状态中惊醒过来。

为了照料丈夫,黄艳琴舍弃了亲情。黄艳琴的父母住在开封,以前,每到寒暑假时,她总要到开封陪父母一段时间。自从丈夫患病之后,黄艳琴一连3年没有去开封,结果被父母骂为“不孝之女”。她放心不下丈夫啊,自己不在身边,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

真情相依,

你是我永恒的牵挂

在单位,杨力吾可是个工作狂,黄艳琴每次都是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劳累过度,杨力吾却不放在心上,多次晕倒在车间。

1993年,考虑到杨力吾的身体状况,纺织厂领导把他列为提前退休人员。得到这个消息后,黄艳琴非常高兴,今后,丈夫再也不用整天在单位忙来忙去,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杨力吾却不这样想,这些年为治所谓的“怪病”,家里经济入不敷出,妻子本来就够辛苦了,不能让她再劳累下去了!退休后,他决定凭着自己的经验,准备大干一场。首先他要成立一家装饰公司。

可是,当说出内心的想法时,妻子坚决反对。

黄艳琴说:“你不要再拼命了,家里钱虽不多,也不至于饿死人吧?你身体不好,必须在家好好休息!”杨力吾觉得妻子莫名其妙,凭自己的能力,开公司绝对能挣钱,哪有放着钱不挣的道理!

黄艳琴担心个没完没了。以前丈夫在单位时,她找厂领导说出了实情,说丈夫工作的时候,最好有人和他做伴,厂领导同意了。现在,刚刚退休的他又要折腾什么公司,这不是主动靠近死亡吗?

“我没什么大病,死不了的。”杨力吾开玩笑。听到一个“死”字,黄艳琴脸色苍白,近乎要晕过去,杨力吾一把托住了妻子,呼唤道:“艳琴,你怎么了,到底是怎么了?”杨力吾想不到,妻子对那个“死”字万分敏感,稍稍触动妻子脆弱的心弦,她就变得不堪一击。

围绕“开公司”的话题,两人争了3个月。一个是执意要开,哪怕日子不过;一个苦苦相劝,甚至拿“离婚”做威胁。最后,以黄艳琴的失败告终,丈夫太难劝了,认准的事情10头牛也拉不回来。所以,黄艳琴能做到的是劝丈夫注意休息。

由于杨力吾经验丰富,加上诚实守信,公司办起来后的业务很多。为了赶时间,身为“总经理”的杨力吾总是骑自行车去施工地,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黄艳琴说什么也不让他骑自行车了。

1995年8月的一天,气温高达38℃。杨力吾赶往工地时,病情突然发作,从自行车上一头栽到马路上,幸亏后面的汽车刹车及时,才没有出事。黄艳琴得知后,惊出一身冷汗,她发了很大的火:“给你说多少次了,出门不要骑车,你偏不听。算了,你不想活,我也不活了”说到伤心处,泪水在黄艳琴眼窝里打转。

杨力吾不服气地说:“不就是摔了一下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工地上离不开我!”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