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六节:内讧 下

再说倒拉沙,他急匆匆,来到也先帖木儿的营中。这二人平时经常走动,关系较为密切。

湘宁王八剌失里,还留在紫荆关外待命。诸王忽剌台被倒剌沙叫了回来,一块商议,该如何跟燕帖木儿再次开战。

当然,王禅和失剌等将领,也全都在场。

商议中,先是各执一词,一番抱怨。后是三路大军主帅,一致责怪南路军动作缓慢,导致讨伐最终失败。

忽剌台深感冤枉,据理力争,不接受任何批评。

倒剌沙却不同往日,一反常态。他静静地听了半天,不发一言。已没有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神态。临了,他才不得不以辅政大臣的身份,总结一下,下达最后的指令:

王禅和失剌,留守上都,分别负责外城和内城。

忽剌台与八剌失里,率原有四万北军,再攻紫荆关,动作要快。山西和陕西的十万地方武装,紧随其后跟进。

也先帖木儿收拢东、北两路北军尚存的将士,外加禿满迭儿的队伍,约合十五万北军,再攻古北口。

这样,南北两路北军,同时推进,总兵力号称三十万人。试图以强大的兵力,彻底打败南军,喜迎幼主南归。

战术仍是不错。但依旧各自为战,缺少统一的指挥。

燕鉄木儿还是南军的统帅。四路大军,他都能东奔西跑,南来北往,应对自如。如今仅来两路,他更不会犯怵。

别忘了,投降过来的北军,已有三万之众。响应起事的队伍有增无减。守军不算,能机动的队伍已超过十万。

这次,南路北军主帅忽剌台,尽管对人指责其动作迟缓,抑郁不平,很是不满。但他是个红脸汗,他要一显身手,给人看看,他到底是不是惧怕南军,望而却步。

人云亦云,不动脑筋,逞一时之勇,便会自找倒霉。

其实,上次攻下紫荆关,他和八剌失里,稳扎稳打,抵近卢沟桥,距大都还剩十多里,不战而退,是明智之举。但性情中人,被他人一激,来了情绪,就显弱智。

忽剌台正是如此。他回到紫荆关外的军营中,跟八剌失里通报了上都的情况。八剌失里听后,不以为然。他不管别人说啥,自觉没错,就万事大吉。

先是脱脱木儿,将北军追至关外,便见好就收,紧闭关口。后是他跟守军一道,等待大都进一步的指令。

但时不待人,这天清晨,紫荆关外,人声鼎沸,一下子涌来那么多的北军。南军将士见此,许多人都惊恐不已。

要知道,脱脱木儿的先头部队,加上原有的守军,不过三万人,实力相差很是悬殊。

对此,脱脱木儿权衡利弊,倍感压力。他不能再主动迎敌。最好的战法,只有等待援军,死守为宜。

故任由北军轮番叫阵,他就是关口紧闭,不肯出击。北军气愤至极,向关口发动了几次冲击,都被南军抵挡回去。

苦战一天,险象环生,总算守住了关口。傍晚,燕帖木儿带领主力赶到,北军并不知晓。

待到次日,北军又是主动进攻,而且还来势更猛。南军则故伎重演,拼命阻拦。最后,终于坚守不住,丢掉关口。

只见那北军将士,蜂拥而入,也是各个奋勇,都想立功。

忽剌台不知死活,还第一个冲进关内。

脱脱木儿且退且战,像是负隅顽抗,被迫撤往涿州。

忽剌台真是被一时小胜冲昏了头,还以为会像上次一样,破关之后,很快就能乘胜追击,攻占涿州。

但追着追着,他发觉势头不对,正要掉马而回。

但那南军,岂能容你再走?脱脱木儿,已经开始反冲锋。撒敦从左,孛伦赤在右,燕鉄木儿断后,南军将士,天兵天将一般,又是一场伏击战,你打我杀,刀刀见红。

忽剌台虽不含糊,左扑右冲,好不容易,临近紫荆关口。却见关门已闭,已不可能再冲出关去。

多说无益,不过一日,南路北军主力,丧失已尽。八剌失里侥幸逃脱,忽剌台等全被生生活捉。

南军凯旋而归,皇上图帖睦尔得报大喜。他特在兴圣宫设宴,为燕帖木儿庆功。并降旨,再加授“达剌罕”称号,另赐太平王黄金印,金腰带,及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

达剌罕,蒙古语音译词,原意为自由者、不受管辖者,是当时大元帝国的一种最崇高的封号,子孙相传。

不知死活的北路军,在也先帖木儿、禿满迭儿等诸将带领下,同样攻破古北口。得报时已打到檀州,即密云南。

唐其势已不像先前,还是拼命死战。现如今,他是能战便战,不能战就撤。北路军则又是势如破竹,旗开得胜。

显然,他是遵循燕铁木儿亲授的招数,成竹在胸。

燕帖木儿禀报皇上,又要去歼敌立功。图帖睦尔顾念其转战沙场日久,过于辛苦,想让伯颜替代,以示关爱。

但燕铁木儿求胜心切,执意要赶往阵前。

图帖睦尔甚是感动,只好嘱咐他,要好好保护自己。说国家社稷,还仰仗于他。叫他排兵布阵后,不要再杀入敌阵,以免出现闪失。可见皇上,对其是多么的器重。

不言而喻,北军在燕帖木儿、撒敦、唐其势等联合反击下,又是败北而去。也先帖木儿被迫投降,禿满迭儿逃往属地。胜利的旗帜,尽属南军。

图帖睦尔得报,兴奋不已,竟要一鼓作气,图谋上都。因上都不除,诸王就不会善罢甘休,大都终将永无宁日。

这时,燕帖木儿才告知皇上,他已派答麻里到关外,联络叔父蒙古大元帅不花帖木儿,说服齐王月鲁帖木儿,攻取上都,捉拿幼主。

目的是确立大都的图贴睦尔,在大元的统治地位。

大明殿内,当图帖睦尔听说后,先是一愣。后是上来拉着燕帖木儿的手,赞许道:“爱卿深谋远虑,朕甚感欣慰。”

上都之事,燕帖木儿考虑到皇上前头,并无错误。但擅自妄为,便是欺君罔上。好在图帖睦尔事少,又有容人之量,并未在乎他的自作主张。

答麻里按照燕帖木儿的密令,日夜兼程,不辱使命。他促成不花帖木儿,联合月鲁帖木儿,包围了上都。

至此,上都不可一世的讨伐大军,已被大都全部打败,精锐之师尽失,城内兵力空虚。能出战的王禅、失剌等将领,无不唉声叹气,胆颤心惊,竟然没人敢出去迎敌。

最可恨的是倒剌沙,任何人都找他不见。

皇太后八不罕,在南军进入上都的前夜,总算跟其见上一面。可此次相见,非但未像从前,你欢我爱。反而是让八不罕悲痛欲绝,看清了倒剌沙的丑恶嘴脸。

因为,倒剌沙是乘着黑夜,突然来到后宫。但他并不是来找八不罕,商量退敌之策。而是逼问她幼主的下落?大元皇帝的玉玺放在何处?

八不罕问他索要玉玺何用?倒剌沙只说自有用处。到此,她才刚刚认清,倒剌沙简直是连条狗都不如。

她恨自己看错了人,更怨泰定帝有眼无珠。当初用谁不好,怎么就偏偏选中倒剌沙,做了辅政大臣。

真是人心隔肚皮,外表看不清。同为朝廷命官,一个位极人臣,一个只是禁卫军的首领,表现出来的德行,外表曾似相同,其内心世界却大相径庭。

尤其是国难当头,身为辅政大臣,他竟至朝廷的存亡,幼主和她的生死于不顾。她不顾廉耻,委身于他,难道换回来就是这样的报应?

再看燕铁木儿,为了恢复祖宗正统,拥戴先帝之子,竟誓死保卫大都。先帝都已死去十七年之久,仅为了知恩图报,便出生入死,早已将个人的安危抛在脑后。

确实是家贫知孝子,国难显忠臣啊!

八不罕更后悔,她没听秋江的话,辜负了和尚的良苦用心。这会儿,她伤心至极,是不想哭都得哭。

倒剌沙见其痛哭不止,不好再逼问下去。便自己去幼主的居处,寻到玉玺,匆匆而去,又没有了踪迹。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