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三十二章

?鉴定结束后,孙南感谢的点点头,一个劲地夸孙侯知识渊博,舒飞的脸上也露出得意的神色。

孙侯说:“如果您有时间,我带你见我一个朋友圣健法师,很多知识,我都是和他聊天中学的。”

孙南高兴地说:“我听燕姬,说起过,最好马上就去。”

“法师很有名气,我也听说过,住金钗茶楼,我们一起去”,舒飞说。

他们走出了办公楼,转过几条街,便是金钗茶楼。

由于孙侯经常来,他去茶楼门口和服务员打了个招呼,带着孙南和舒飞走了进去。

几分钟后,圣健法师在待客厅亲切接待了孙侯等人。法师待人诚恳热情,每次来朋友都亲手给大家倒茶,孙侯赶忙站起身,自己去弄。

孙南和舒飞看到法师的座位旁有一个笔记本。

舒飞很是奇怪地问:“法师,您平时也写笔记?”

圣健法师说:“我正纠正世人对佛教最常见、最普遍的几种误会,佛教是国家尊重和承认的合法信仰,每年政协还要邀请佛教协会的人开会,可见这是正教而非迷信。”

孙南问:“您说,正教与迷信的区别是什么呢?”

法师说:“所谓正教,就是遵守国家法律、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有正信的协会组织”。

孙南问:“什么是正信呢?”

法师说:“正信是有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须是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禁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佛教和迷信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有必要先对迷信的概念有所了解:简而言之,迷信是盲目而缺乏理智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不经审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都属于迷信的范畴。批判者往往未曾听经闻法,甚至连‘佛’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即主观认定佛教为迷信,此批判者岂非更为盲从、迷信?

1、事实上,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伟大的悲心智海(智慧广大如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

2、佛教是智信

凡透过智慧判断,冷静观察,确知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脱者,方去接受、相信,称为智信。梁启超尝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认同迷信,且鼓励以理性探索质疑,此种宽容大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3、常见的误会

常有人看到寺院供养佛菩萨形像,就认为佛教崇拜偶像,看到佛教信众到寺院烧香拜佛,就斥之为迷信活动。故有必要对这种误会予以澄清。”

孙南问:“供养佛像的意义是什么呢?”

法师说:“佛是我们的老师,他们已经不在这个世界,只好用雕像、彩画等形象作为纪念和恭敬的对象,不是把他当神明来供奉。

我们供养佛像,绝对不是崇拜偶像。佛教所造的这些像,无论是铸造的、泥塑的,还是彩画的,都是在提醒我们的正念(用正确的念头,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释迦牟尼佛的像提醒我们‘仁慈、清净’。梵文‘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清净的意思,清净寂灭。我们见到这个像就想到:我要以慈悲心待人,我要修自己的清净心,清净无染。观音像代表‘大慈大悲’,提醒我们要有慈悲心。地藏菩萨代表‘孝亲尊师’,是提醒我们要孝敬。听到这个名号,见到这个形象,就会想到经典里面的教训,用意在此地,哪里有迷信呢?'

孙南问:“我经常去庙里,但很多事都不明白,您给我讲讲庙里的各种建筑的含义?”

法师说:“庙里正规的建筑,一进山门,第一个建筑就是天王殿,当中供着弥勒菩萨。看他那笑眯眯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发脾气不能学佛,一定要欢欢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教给我们,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里都欢欢喜喜、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何人计较。有这些条件,才可以入佛门学佛。

旁边的护法,分东、南、西、北四大天王。

东方天王,代表负责任,叫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每一个人在这社会上,都有他一份的职责,能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持国天王教给我们这个事理。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天王告诉我们: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

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

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这就是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着道具,这道具也是表法(借一个有形象的事物来表显某种道理的。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佛法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得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圆满。南方增长天王,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是一样的意思,代表变化,表示这个世界现实的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才能够从容应付。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种种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

孙南问:“庙里的供具是什么意思?”

法师说:“佛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

佛前供一杯水,水是干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水是平的,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平,一样静。看到这杯水,就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平等,自己在一切境缘当中,诸如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当中,要知道修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心、平等心就是佛心,就是真心。

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就结果,花开的好,果一定结的好。见到花,你就想到要修善因,将来才能够得好的果报。花代表六度万行。提醒你修六度。

供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能想起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修什么样的因。

灯代表光明,凡是光明都表示智慧。烛表的是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教给我们,要求智慧,要舍己为人。

香代表信香,是一种信号,用来跟诸佛菩萨传递消息,感应道交(众生之感与如来之应互相交流但是真正的含义是我们常讲的,戒定真香(持戒和禅定的真香、五分法身香。我们看到这个烟,闻到这个香味,就想到自己要修戒、要修定、要修慧。所以佛门的一切设施供具,都是表法的,都是对自己的提醒与教育。供养佛像有着更深刻的意义:一是念念不忘佛菩萨的恩德。见到佛像,礼敬、报恩之心就会自然生起来;二是见贤思齐。佛是凡夫修成的,他能成佛,我也要成佛,启发我们以佛为榜样,向佛学习;三是要我们记住佛的教诲,依教奉行。”

一旁的舒飞问:“可是有些西洋神教徒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

法师说:“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因为这是表示佛菩萨的形象,我们才要恭敬礼拜他,并不因为他是纸、土、木、石。如地球上的人们敬爱自己的国家,当升旗的时候,恭恭敬敬向国旗行礼,不是因为那只是一块布,而是一种象征。”

舒飞问:“那拜佛有什么好处呢?”法师说:“拜佛的好处很多,简单的说,可以消除业障,降伏骄慢,且能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力量。当你见了庄严的佛像,就会联想到,佛是以慈悲为怀,救济众生的圣人,我们应当恭敬礼拜,同时,更要学习佛的言行,将来也可以成佛。

佛门最恭敬的礼节是顶礼(头顶着地,礼拜于尊者之前,是一种最敬礼节。这种礼节是清朝以前的,由于在佛门里大家习惯了,也就保留下来了。这种保留是有道理的,在佛门来讲,拜佛是修行的一种方法。拜佛的时候心地清净、真诚、没有妄念,是修‘定’。拜佛的时候,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活动到,符合‘养心要静,养身要动’的养生原则。拜佛做到了动静结合,所以它又是一种非常殊胜的养生术。佛弟子的养生就是经行(在一定的场所,旋绕或往复行走,通常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起而经行,以健身、消食,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跟礼拜。身体的运动是缓慢的,不是激烈的。它不限年龄、性别,不限于贫富贵贱,人人可行。”

孙南说:“我也看过一篇科普文章,现代科学家尤智表说过:‘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佛教不是神道设教,不是精神痛苦的麻醉剂,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处世接物的实用之学。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乐观的、彻底的、积极的、入世(入于世间以普度众生的、实用的宗教’”。

法师说:“过去,曾经将佛法当作迷信来破除,这与人们对佛教的误解有关,也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流弊有关。事实上,佛法的修行是使我们转迷成悟的过程,所以说,佛法是用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有力措施。

释迦牟尼佛反对偶像的崇拜,他主张人应该按照他的教理(佛教所说的道理去做,依照他制定的戒律(防止佛教徒邪非的律条,如五戒、菩萨戒、比丘戒等。去行,而不是把个人当做神来崇拜。他常说:’我不领导人,我也是僧中的一份子。’

佛陀谆谆告诫自己的弟子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煅、切、磨、试黄金以鉴别真假那样,对我的教言进行鉴别,不能因为尊重我而盲目信从。’为了把佛教正信与理信的宗旨贯彻到底,佛陀还特别提出了‘四依四不依’(“依”,依止、依凭原则——依意不依语(要依经典讲的意思,至于言语多少、深浅,没有关系,只要意思讲的不错。,依法不依人(不管讲经说法者是谁,所说与经义一样,就可信,否则,不可信,依智不依识(“智”,智慧、理智。“识”,感情。学佛人要依理智,不依感情,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能帮助这一生脱离轮廻,了生死出三界者为了义经典,否则,就是不了义。今天看来,这是多么彻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啊!

藏传佛教改革大师宗喀巴也十分重视和强调对佛教的理信与正信。他教导弟子们说:‘我们对佛和佛法的正确性、合理性,如果不能用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证来证明,认为只能盲目地信仰的话,那是对佛和佛法的严重歪曲。’

孙南问:“我看到社会上有些人算卦占卜,这是怎么回事?”

法师说:“这种行为和佛学无关,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告诫弟子‘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视良吉日。不得卜问(占卜以问事,不得请祟(请鬼神帮助,不得符咒、不得择良日良时’,古代中国祭祖时有焚帛风俗,烧一点绸缎,给祖先享用。后来为了简省就改用纸来代替,到后代做成钱,元宝钞票,甚至于扎房子、汽车来焚化,这些都是古代传来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成,不是佛教里面所有的。有些佛寺中,有抽签、问卜等举动,引起社会的的讥嫌,指为迷信。其实纯正的佛教,不容许此种行为。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如果过去及现在作有恶业,绝非趋吉避凶的方法可以避免。修善得善果,作恶将来避不了恶报,要得到善的果报,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情。佛弟子只知道多做善事,一切事情,如法合理的作去,绝不使用投机取巧的下劣作风。这几样都与佛教无关,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应绝对避免这些低级的行为。”

孙南和舒飞听得很认真,这时孙侯说:“今天讲很多内容了,时间关系,请法师您先讲到这,下次有机会,再给我们讲,好吗”。

圣健法师微笑着说:“好的,有机会欢迎你们再来,听我继续讲。”

法师站起身,亲自送他们。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