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二十二章 特效药

几年下来,杨钊在李隆基的心里扎下了根,这个原本凭借裙带关系发迹的人成了他眼中的能人,不可或缺。

在现有的史书中,杨钊(杨国忠被描述为不学无术的无耻小人,这可能是他人生的一个侧面,但不是全部,只是中国的史书向来以道德为第一标准,因此我们看到的史书并非真正的史书,而是经过道德标准修正的版本。

事实上,杨钊是有一定能力的,比如察颜观色、揣测上意之类的,但一直以来,这样的能力都是传统的道德标准所不齿的。

但每个有过职场经历的人都知道,这两项能力是多么的不可或缺。

杨钊的发迹,凭借的正是这两项能力。

有两项能力护身,杨钊左右逢源,他的机灵和练达深得李隆基赏识,而他的敛财能力,更让李隆基刮目相看:这是一个可以为帝国理财的人。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一直有这样一个奇怪现象:饱读诗书的文学之士往往不善理财,而善于理财的人往往不读诗书。

或许是君子不言利的传统使然,或许是因为商人的地位一直很低使然,或许是饱学之士心中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而杨钊这些人心中恰恰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天宝七载,杨钊迎来了自己仕途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曾经落魄,曾经困顿;在此之后,他节节攀升,直到升无可升。

凭借自己的理财能力,杨钊不再是借助裙带关系发迹的小萝卜头,在这一年,他在大唐的官场上有了分量。

天宝七载六月,李隆基任命杨钊为给事中(御前监督官,兼御史中丞,专门处理全国财政事务。

此后,李隆基不断地往杨钊的身上加担子,就在天宝七载,杨钊兼任的官职达到了十五个。

毫无疑问,杨钊已经成为了李隆基身边的红人,他的爆红和蹿升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其中便包括第一宰相李林甫。

不过,由于两者位置的悬殊,李林甫还是没有把杨钊看成自己的对手,直到天宝八载二月十三日那场触目惊心的赏赐上演。

这次赏赐,使得杨钊昂首进入当朝三品官员行列,他身上的紫袍对李林甫形成了强烈的刺激。

防不胜防,防不胜防!矛盾渐起目睹那场触目惊心的赏赐之后,李林甫意识到,自己最大的对手出现了。

这个杨钊,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破落户奋斗成当朝三品大员,蹿升速度,古今少有。

更要命的是,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站的是最得宠的杨贵妃,身边站的则是鸡犬升天的五杨。

这个对手比以往任何一个对手都可怕。

在李林甫触目惊心的同时,杨钊的心思也动了。

回望自己的前半生,杨钊感慨万千,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如此的时来运转,更没有想到仅仅四年的光景,自己就能跻身当朝三品官员的行列,以前想不到的事情,今天都变成了现实,以前不敢想的事,现在都可以想想了。

对于李林甫,以前杨钊只能仰视,而现在,他同样跻身三品官员行列,仰视的目光可以变为平视了。

人就是这样,一个人的目光可以随着地位的改变而改变,以前需要仰视的,或许有一天就会改为平视,甚至俯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以前,李林甫对杨钊而言是一座可望不可即的高山,现在,这座山似乎变矮了。

就在杨钊动了活心思的同时,有一个人来到了他的身边,对他说:从今之后,我跟你走!这是个老熟人,名叫吉温。

前面我们说过,李林甫倚重的酷吏是一个组合,名字叫罗钳吉网:罗就是罗希奭,吉便是吉温。

吉温一度跟李林甫走得很近,是其死党之一。

而现在他却调转了船头,与李林甫分道扬镳,转而跟在了杨钊的后面。

既然是李林甫的死党,为什么会弃之而去呢?原因是吉温想要的更多,而李林甫却给不了他更多。

于是吉温把宝押在了杨钊身上,在他看来,这颗政治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如果自己与他捆绑在一起,那么前景将妙不可言。38xs三八文学

双方也是一拍即合,开始为同一个目标奋斗:扳倒李林甫!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李林甫为相十余年,在朝中的关系盘根错节,想要扳倒这棵大树,没那么简单。

浸官场的杨钊和吉温自然知道这一点,因此他们并不急于直接向李林甫发动进攻,而是先从其外围下手,一一剪除他的党羽:天宝八载六月十八日,刑部尚书、京兆尹萧炅因贪赃案发,被贬为汝阴太守;天宝九载四月十一日,御史大夫宋浑因贪赃数额巨大,被判流刑,流放潮阳郡(今广东潮州。

这两宗贪污案公布于众后,老百姓一片欢腾:好,叫你腐败!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忧,在老百姓欢呼雀跃的同时,长安城中的李林甫却一点也笑不出来,他已经看透了两起案件背后的棋局,这是打狗给主人看呢!据李林甫调查,这两起腐败案件都是由吉温起的头,先调查出蛛丝马迹,然后由杨钊上书弹劾,两人一唱一和,表面是为国扫除腐败分子,实际却是暗藏杀机,针对的就是他李林甫。

哎,以前低估了这个破落户。

事已至此,李林甫也没有太多办法,萧炅、宋浑贪赃枉法证据确凿,神仙老子也救不了他们,况且这两起案件都是皇帝李隆基点过头的,两起案件都是铁案,一百年也翻不了!李林甫只能认命,把打碎了的牙往自己肚子里咽,虽然咽得很难受,但还是得忍着。

两起腐败案件结束了,但影响却是深远的:身为当朝第一宰相,却连自己的亲信都救不了,李林甫的威信从此大打折扣,此消彼长,杨钊的威信却与日俱增。

天宝九载十月,杨钊又办了两件事,一大一小:大事,是为两个人恢复名誉;小事,是为自己改名字。

杨钊提到的两个人是两个名人:一个叫张易之,一个叫张昌宗,都是杨钊的血亲。

众所周知,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臭名昭著,这在李唐复国时已经盖棺论定了。

现在定论都定了四十多年,想要翻案,谈何容易。

然而,就是这定了四十多年的铁案,愣是被杨钊翻过来了。

天宝九载十月二十五日,李隆基下诏:鉴于张易之兄弟有进谏迎回中宗李显之功,特追复二人官职爵位,恢复名誉,另赐张易之一子为官。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大事办完,杨钊又求了李隆基一件小事:赐名。

当时正在流行一个神秘预言,里面有金刀二字,而杨钊的钊字正是金刀组合,与预言吻合。

神秘预言一直是封建王朝的大忌,被视为影响王朝稳定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与之划清界限,杨钊决心改名:杨钊不能叫了,叫什么,由李隆基定!李隆基想了一下:那就叫国忠吧!国忠,杨国忠!多么好的名字呀花落去天宝十载十一月,杨钊的肩上又加了一副担子:领剑南节度使。

这一任命,便意味着杨钊成了剑南地区的最高首长,虽然不必去剑南办公,但当地的事务,他说了算。

无疑,这又是一项不小的权力。

伴随着杨钊的攀升,李林甫无可救药地走上了下坡路,无论是仕途,还是生命。

天宝十一载,李林甫的下坡加速了。

这一年长安城里破获了一起疑似叛乱,主角是户部郎中王銲。

据说,王銲与党羽计划先诛杀龙武将军,然后控制左龙武军的万骑兵团,再以这支部队为主力发动兵变,诛杀李林甫、陈希烈和杨国忠。

不料,起事前两天走漏了消息,于是一场酝酿中的叛乱胎死腹中。

王和他党羽就此栽了,被连锅端掉。

顺着王这根藤,追查开始了。

王的哥哥御史大夫王很快被牵涉进来,被认为是王銲的同党。

要命的是,王除了担任御史大夫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李林甫的亲信。

这下,追查的矛头直指李林甫。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够让李林甫焦头烂额了,雪上加霜的是,审查王、王銲叛乱的专案组组长正是杨国忠和陈希烈。

陈希烈原本是李林甫的亲信,以老实听话著称。

然而随着杨国忠的走红,这个老实人也改换了门庭,抛弃自己的老领导,转投在了杨国忠的门下。

现在杨国忠和陈希烈一起穷追猛打,要把火引到李林甫身上。

经过他们的连续审讯,王、王銲叛乱集团给出了石破天惊的口供:李林甫与王、王銲暗中交往甚密;前不久背叛唐朝的东突厥西亲王阿史那阿布思也与李林甫交往甚密。

要了亲命了!毫无疑问,情况对李林甫相当不利,而更加不利的是,在口供之外,还有两个分量极重的证人。

他们一口咬定,口供所说的事情属实!两个证人,一位是第二宰相陈希烈,另一位是陇右节度使哥舒翰。

李林甫,同时与两大叛乱集团交往,你想干什么?纵使有口,你说得清吗?李林甫一下子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他意识到,一着不慎,就有可能将一生的努力付诸东流,如今之计,他必须自辩清白。

或许是上天不想让他这么快倒台,这次疑似谋反事件并没有将其扳倒。

最终,王、王銲兄弟认罪伏法,李林甫洗脱了干系。

不过,经过这件事儿,李隆基对他的印象却大打折扣,从此渐行渐远。

官场宦游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在官场能走多远,不完全取决于能力,更多的时候取决于领导对你的印象。

当年因为对李林甫印象良好,李隆基才将他扶上了相位。

现在大boss对他的印象已经大不如前,那就意味着,离他倒台已经不远了。

李林甫的政治生命即将完结,与此同时,他的自然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经过叛乱事件的惊吓,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虽然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但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他还要做一件大事:除掉杨国忠!李林甫知道,现在的杨国忠已经羽翼丰满,想要铲除他,已经非常艰难,必须想一个万全之策,不落痕迹地让他消失。

李林甫冥思许久,想了一计:借刀杀人。

要借的这把刀,名叫南诏。

当时南诏王国因为不堪忍受唐朝边境官员的欺压,遂发动了叛乱,并借助地形的优势,有恃无恐,李隆基先后派出两支平叛部队都遭遇了全军覆没。

巧合的是,南诏王国叛乱的范围正归剑南节度使管辖,因此平叛便成了杨国忠义不容辞的责任——谁让你是领剑南节度使呢?更巧的是,由于前两次平叛大军都遭遇了惨败,剑南地区的百姓和官员都希望杨国忠这个节度使亲自坐镇领导第三次平叛。

这就给了李林甫借刀杀人的机会。

在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他强烈建议派遣杨国忠到剑南地区领导平叛。

李隆基居然准奏。

杨国忠危险了。

他很可能有命去剑南,无命回长安。

不出意外的话,数月后,长安就会收到杨国忠为国捐躯的消息。

李林甫等的就是这一天。

被推上前线的杨国忠似乎一下子嗅到了死亡的味道,他知道这是李林甫给自己下的套,他必须跳出来,不然就真的国忠了。

辞别之日,杨国忠痛哭流涕,在向李隆基表达忠心的同时,也不忘将矛头指向李林甫。

他告诉李隆基,自己有朝一日,恐怕会被李林甫害死的。

一次辞别,两种功效:既表达了自己的忠心,又打击了老冤家李林甫,看来杨国忠也是一箭双雕的高手。

除了一箭双雕,杨国忠还有一个关键的帮手,这个人便是杨贵妃。

在辞行的仪式上,杨贵妃也在场,她不是纯粹的看客,而是在关键时刻哭天抹泪地给杨国忠帮了几句腔。

就是这几句帮腔,成了杨国忠仕途的推动器。

李隆基随即安慰杨国忠说:你暂且去剑南地区待几天,处理一下军事要务。

我会掐着指头等你回来,回来你就是宰相!原本李林甫指望借刀杀人,让杨国忠上前线送死,没想到,经过杨贵妃一搅和,居然变成了火线提干。

或许,这就是命吧!刀没有借成,举起的石头最终落在了自己脚上。

自此,李林甫出的气比进的气多,活在世上的时间,以前论天,现在论秒了。

基本无可救药了。

不过,有一名巫师却并不这么看,他认为事情还是有转机的,只是需要一味药引子就行了。

问题是这药引子比较麻烦。

巫师说:只要真龙天子来看上一眼,这病就能痊愈!这一句话,道出了李林甫的人生悲剧:他的人生因为李隆基信任而精彩,同时也因为李隆基的不信任而落寞,此时的他身上没什么病,他的病全在心里。

李林甫闻言,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他渴望李隆基能念及旧情,到他的病榻前看上一眼。

这个愿望最终还是没能实现。

李隆基之所以不愿意上门探视,是因为他怕染上李林甫病中的晦气,但好歹君臣一场,于是便打了个折扣:李隆基登上华清池的高阁,冲李林甫家遥遥相望,并挥舞红手帕作为信号;李林甫则由家人将病榻抬到院落里,君臣二人隔空相望。

这次打了折的探视,非但没能让李林甫痊愈,他的病反而越来越重了。

不久,李林甫的家中来了一位客人,这个人对于李林甫的病情相当关键,他本身就是一剂特效药。

毒药。

来客正是杨国忠,前不久他刚刚抵挡剑南地区,后脚传诏的宦官便到了。

传李隆基诏令:杨国忠即日返回长安。

现在,杨国忠来到了李林甫的病榻前,跪了下来。

李林甫看着这个当年的小萝卜头,百感交集。

浑浊的老泪顺着他的眼槽流了下来,他说出了他一生中最违心而又不得不说的话:我李林甫是死定了,您一定会接替我出任宰相,我身后的家事,就托付给您了!听到这句话,杨国忠赶紧摆手,连称不敢当,汗珠顿时布满了脸庞。

李林甫和杨国忠,都是百年一遇的好演员,尽管一肚子的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然而表现到脸上却永远都是惺惺相惜。

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二日,开元天宝年间秉国时间最长的宰相李林甫去世,结束了自己生命不息斗争不止的一生:这是一个干臣、能臣,同时又被戴上奸臣脸谱的人;这是一个行政能力突出,同时却缺乏文采、被扣上不学无术帽子的人;这是一个出任宰相长达十七年的人。

他的宰相任期比姚崇长,比宋璟长,比张说长,比张九龄长,于是我们就陷入一个悖论之中:封建王朝最巅峰的盛世,大多数时候居然是由这样一个被史书诟病不已的奸臣领导的。

人注定是复杂的,历史注定是复杂的。

在李林甫之后,开元天宝年间最后一个著名宰相粉墨登场,这个人便是曾经的小萝卜头杨国忠。

这一年,正是天宝十一载,空前的盛世即将走到烈火烹油的巅峰。

关于那时的繁华,无数史书已经给予了描述。

相比而言,我个人觉得大诗人杜甫的《忆昔》颇为简练,也更加经典: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只可惜,这样的好日子太短了!此去天宝十五载还有四年,大唐王朝的好日子也只剩下了四年。

遥遥的,范阳鼓起……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