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56章 董仲舒

殿内空无一人,只有那谛听伏在一张描金的经案前瞌睡,经案后是地藏菩萨平时坐的莲台。整个大殿宽阔宏大,雕梁画栋,炉鼎内的香烟袅袅。谛听显然知道灵宝三人是谁,见他们进来只是略微抬了抬眼皮,合上后又睡。

不见地藏菩萨现身,灵宝三人纳闷。这时,从大殿里出来一个童子,唇红齿白,相貌清奇,非一般的凡间童子可比。童子持佛礼道:“弟子拜见灵尊!菩萨有旨,令弟子转告灵尊,请灵尊先见上两个人,待见过后菩萨自会出来相迎。”童子说完进去,功夫不大,身后引着两个人出来。这两个人一个年纪较大,高冠博带看着儒雅;另一个披头散发看不清面目,不过从他的服饰上看也是一名男子。这两名男子走到灵宝的近前俯身跪下,那个年长的口中称道:“罪儒董仲舒叩见灵佛!”那个头发遮面的则称道:“罪官余祥叩见灵佛大人!”

对董仲舒,凤霞和胖虎都不熟悉,不知道这个人以前是干什么的,可是对余祥,这姐弟俩至死都不会忘。灵宝不然,他不仅认识余祥并知道董仲舒是谁,而且他对董仲舒的了解要远胜于余祥。从时间上算,董仲舒已经死去了五百年,为何他还没有转生,而是待在这幽冥地府里徘徊?对余祥,灵宝知道,以余祥父子的罪孽,被斩后他们的魂魄都将坠入到地狱,为何余祥现在能到地藏菩萨的宝殿来?他的儿子余龙又去了哪里?一连串的问号在灵宝的脑海里闪过。

灵宝让余祥仰起头,露出的果然是那张曾经熟悉的脸,脖颈上清晰有道被斩后留下的刀痕,不是余祥又会是谁。“娘哎,还真的是余祥,那个那个你儿子现在在哪儿?”胖虎至今没忘,当初余龙告诉他如何活剥人皮的那点“恩情”。余龙悲戚,说他家小儿还在地狱,是地狱的第九层油锅地狱。胖虎问余祥在第几层?余祥愧色,说他的罪孽要比他家小儿重得多,是在第十七层的石磨地狱。

“那你咋先出来了?”

“这个”

看余祥欲言又止,灵宝开始明白地藏菩萨让他先见董仲舒和余祥的用意,经案前有两排听经坐禅时用的蒲团,灵宝说众生平等,让大家坐下来讲话。怀着对灵宝慈悲的感激,董仲舒和余祥起身坐在了经案的一侧,灵宝他们在另一侧。胖虎离谛听最近,抚着谛听的脑袋、身躯和尾巴,谛听摇着尾巴回敬,双方看上去很像一对久别后的故人。考虑到董仲舒生前的年纪、地位以及他在世间的影响,灵宝让董仲舒先说,董仲舒清了清喉咙,向灵宝道出他死后这些年的境况。

原来,董仲舒活了七十几岁死去,由于他身份特殊,所以黑白无常亲自押解他的魂魄到幽冥地府所在的阴山。他们先到了阎罗十殿中的第一殿面见阎君秦广王,秦广王见了董仲舒心怀敬意,不过按阴规冥律,仍让黑白无常带董仲舒到孽镜台前去照照。让黑白无常没想到的是,当他们带着董仲舒的魂魄来到“孽镜台前无好人”的孽镜台时,孽镜里混沌一片,既不是善的空明,也不是罪的阴暗。黑白无常不解,只好将董仲舒带离了孽镜台。

这件事惊动了十殿阎君、酆都大帝乃至于地藏菩萨,十殿阎君和酆都大帝纷纷赶往地藏宝殿,与地藏菩萨商讨这件幽冥地府从没有过的怪事。最后,地藏菩萨作为幽冥地府里的教主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搁置定义,先将董仲舒的魂魄暂留在这里,待有聪慧睿智的尊者前来裁决。就这样,董仲舒的魂魄在幽冥地府里一待就是五百年,直到灵宝他们的到来。

说到这儿,不能不对董仲舒死前的生平作下介绍。

董仲舒出生于西汉时期的一个大地主阶级家庭,三十岁时广招学生宣扬儒学,汉景帝时任汉景帝的博士,专门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时,这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其中最大的两件事情:一件是想消除藩国的力量过于强大,一件是打击北边匈奴的不断侵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汉武帝必须提高皇权的威信,把大权独揽到自己的手中,为此,汉武帝下诏召贤良进行对策并连问三策。

由于尚好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的窦太后已死,受到长期压抑的儒生董仲舒感到机会来了,向汉武帝连答三策,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长期被抑制的主张。董仲舒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从此往后,儒学思想成了汉朝施政的理论依据,其他学说则被罢黜和抑制。后来,董仲舒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为汉武帝所接受采纳,从此儒学成了朝廷的官方哲学,一直延续到至今。董仲舒的理论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的说法,在思想上将君权定为神授,皇帝被说成了上天的儿子

“董先生,当初你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这个建议,是基于一种什么想法和心态?”对于董仲舒的生平,灵宝曾听他老师谢安详尽地讲过,然而对于五百年前,董仲舒是如何提出他的儒家思想体系以及“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等主张,灵宝决意先了解下。

灵宝的话很合对方的意,董仲舒抑制不住内心的自豪向灵宝讲述:“回灵佛的话,老生当初提出这个建议,完全为的是国家和社稷。当时,各地藩王的势力都很大,都有着各自的军队,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此外,从高祖时候起,北方匈奴对我大汉边关的抢掠一直没断,朝廷虽然采取了和亲的策略但收效甚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老生体谅高祖开国立朝后以黄老学说治理国家的用心,既暴秦采用法家的学说治理国家,严刑苛法,涂炭生灵,致使百姓怨声载道纷纷揭竿而起,秦仅仅持续了十几年就骤亡了。老生以为,秦朝的严刑苛法虽不可取,但高祖采用黄老的‘无为’学说治理国政也过于宽松,致使四方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地主奸商侵渔百姓。再有就是四夷侵临,匈奴寇边,大汉社稷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而儒家大一统的思想,究其核心可归结为‘三纲五常’,既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在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来遵守,它可以让社稷中的一切秩序化和合理化”

灵宝静静地听着,宝相看不出是赞同还是反对。

其实,董仲舒所讲的这些,灵宝的老师谢安在三年前借尸还魂教他读书时就都讲到了,董仲舒即便不说他也知道。既然知道,灵宝为何还要再听一下董仲舒的讲述?原因很简单,就是五百年过去了,董仲舒对他当时提出的“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理论有没有什么改变,看出来了,董仲舒的所讲像从前一样并没什么新意。不想再听董仲舒对他过去“功绩”的宣扬,灵宝打断董仲舒的话道:“董先生,你讲的这些,本座都知道。现在,本座有几个问题要问,望先生能以实相告。”

“好,好,请灵佛垂询就是。”董仲舒等的就是灵宝对他的质询,如果质询的结果是肯定,那他就有望从这里出去,他一天都不想再在幽冥地府里待着。

“董先生,大汉自开朝立国以来,希望重视儒学的先生并不止你一个,汉初陆贾曾建议高祖要重视儒学,提出‘行仁义,法先圣’的主张。陆贾虽提出重儒学,但他的主张并没离开黄老学说中的‘无为’原则,要求官府对民间的事物不要过多干涉,只要顺其自然即可。认为官府干涉民间的事务越多,天下就会越乱;法律制订得越繁琐,执行越苛刻,违法犯罪的现象就越多。

此外,陆贾劝谏高祖身为皇帝要为大臣们起表率作用,告诫高祖如果皇帝能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时时以仁义修身、勤政爱民、重义轻利,具有很高的道德境界,那他就会受到天下臣民的拥护和爱戴,天下也会因之而大治;反之,如果像秦皇那样暴虐无道、不施仁义、弃德任刑、横征暴敛、远贤良而近奸佞,那么国家社稷用不了太久就会灭亡”

灵宝的这番话看似平和却一针见血,董仲舒听后如芒刺在背。

“天下儒学莫不始于孔子,孔子曾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由此看来,陆贾希望高祖以身作则,为臣子们起表率作用的劝谏和孔子的主张如出一辙,都希望皇帝能成为一位仁德之君。”说到这儿,灵宝将话锋一转:“不过,董先生,本座想问上一问,孔子和陆贾都希望皇帝是仁义爱民的皇帝,可皇帝要是不听或不纳谏咋办?”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