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1.由于部分书籍书名不一致,可以通过第一章节的内容来搜索。  2.书籍详情页的催更按钮可以手动提交更新请求,以便系统检测长期未更新的书籍
  • 追书
  • 捧场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七回 为国慷慨行 生死何足虑

北京政变后,孙中山感到曹吴倒台,废帝被逐,确实发生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他本着和平统一全国的初衷,认为,根本之图,尤在速谋统一,以从事建设,庶几分崩离析之局,得以收拾,长治久安之策得以实施。因此,他权衡轻重,决定即日北上,共筹统一建设之方略。他任命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以谭延闿为北伐联军总司令,主持北伐。

11月13日,孙中山偕宋庆龄以及随行人员汪精卫、单于、李烈钧、陈友仁、邵元冲等30多人,乘永丰舰离粤北上。抵香港后,改乘日本邮船春阳丸号赴上海。

——《民国春秋》

“余此次赴京,明知其异常危险,将来能否归来,尚不一定;然余之北上,是为革命,是为救国救民而奋斗,又何危险之可言耶?况余已59岁,虽死亦可安心矣!”“余盖有所感而言也。余所提倡之主义,冀能早日实行,今观黄埔军校学生,能忍苦耐劳,努力奋斗如此,必能继余之革命事业,实现‘三民主义’。人总有一死,只要死得其所,若二三年前,余即不能死;今有学生诸君,可完成余未竟之志,则余可以死矣!”

单于依在春阳丸的栏杆上,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脑海里一直回响起孙中山在离开广州时的这番讲话。

对于此次北上,单于早已经通过自己所学的历史知道了最终的结果,他并不认为张作霖的态度会因为自己来到这个时空而有什么改变。

实际上单于已经三番五次提醒了孙中山,此次北上实无必要。北京现在政权已落在奉系张作霖之手,冯玉祥实在不足依靠。可是孙中山却依然坚持北上。

单于又不自觉的想起那天自己委婉的向孙中山进言的时候孙中山所说的那番话。

“*啊,我知道你说的很有道理,实际上你的党代表和你的校长已经提醒过我很多次了;你们真以为我会相信张作霖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我难道不知道冯焕章为什么把我请到北京去吗?这些我都知道。但是哪怕和平统一国家还有一线希望我就绝对不会放弃!”

说到这里,孙中山又慈祥的看着单于,微笑着接着说道“*,你要知道自从辛亥革命以来,我们中国人的血已经流的够多了,我也看到太多的无辜平民的鲜血。假如谁告诉我,我孙文的命能够换取中国和平统一,让国家从此走上民主、独立的道路,我绝不吝啬自己的生命。我何尝不知道此次北上希望渺茫,可是只要有万分之一的机会能让中国人少留点血,少一些孤儿寡妇,我就绝不放弃这万分之一的希望。我知道自己的肝病一日重过一日,自知时日不多,大限将至,既然注定难逃那一日,何不干脆用自己这副残躯为国家再做点贡献呢?”

想到这里,虽然已经事隔多日,单于依然鼻子发酸,双眼不受控制的微微泛红。

“这大概就是伟人吧?中国或许就是太缺少像孙先生这样的傻子了,而太多聪明人了。”孙中山的伟人风采不禁让单于深深的叹服。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来到这个时代以后,孙中山是第一位让他如此心折的男人,不管是蒋介石或者是廖仲恺,甚至是日后共和国的总理在单于看来雄则雄矣,未必伟也。只有孙中山让他深切的感受到什么是伟人。

伟人大概就是让我这样的人愿意改变的人吧,单于暗自给伟人下着定义。

虽然单于关于伟人的定义别人未必赞同,但是至少适用于单于,这些天在船上单于已经觉得自己以往的信念开始动摇,有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动已经在自己心中萌芽。

“*,你想什么了?是不是想军校的同学了?”

正在单于思绪万千的时候,耳边传来了一个很有磁性的男子的声音。

不用回头单于就知道肯定是汪精卫无疑,对于汪精卫单于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样面对这个曾经被千万人所崇拜的刺杀清朝摄政王英雄,也曾被千万人所唾弃的投靠倭寇的汉奸。

但是有一点单于不得不承认,汪精卫的确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和他在一起单于确实是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而且在和汪精卫的交谈中单于也能感受到汪精卫内心里那种忧国忧民的情绪。

正因为这种矛盾的感觉让单于感到很困惑,所以单于才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位国民政府的第二号人物,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继承人。

不过想归想,现在的单于可没有资格冷淡的对待汪精卫,只见单于转过身,热情的和汪精卫打着招呼:“汪先生说笑了,我在担心总理的身体呢。昨夜总理又是一夜没睡呢。”

“我也是正为此着急了,孙先生要是有什么事情,我们真是万死莫赎啊!”说道这里,汪精卫深锁眉头,看上去一脸的担忧。

如果他不是真心的,我只能说我遇见了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演员。单于在汪精卫脸上实在看不出汪到底是真心还是在他面前演戏,不由在内心感叹道。

“难道总理连您的劝说也不听吗?”虽然知道自己在说废话,可是单于实在想不出和汪精卫还有什么话题可聊。

“要是先生肯听我的话就好了,唉。”汪精卫的表情依然堪称完美,单于这个心理学硕士不得不承认自己分辨不出汪精卫是否是在自己面前演戏。

“不过话说回来,本来此次北上就危机重重,先生和我都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倒是你要多加留心,像你这样的年轻俊杰如果在北京有什么意外实在是令人遗憾啊。”汪精卫的话语里既有一种革命者的豪迈,又带着对革命后辈的关心。

如果不是单于知道其日后的表现,估计单于现在已经被汪精卫感动的一塌糊涂了。

当然就算单于对面前这个男人知根知底,也觉得汪精卫这话让自己身上一热:“汪先生真的谬赞了,像我这样的人不要说中国,就是我们军校也是车载斗量,我怎么能当的起汪先生的夸奖。”单于谦虚的回应着汪精卫的夸奖。

“呵呵,*好见外,都是革命同志嘛,何必一口一个汪先生呢?听着让人生分。叫我兆铭好了,实在觉得不好意思就叫兆铭先生吧,不要再一口一个汪先生了。”汪精卫微笑的对单于说道。

“既然这样,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兆铭先生,不怕你笑话,我是偷跑出来的,还有公事没做完呢,我想先回去把事情做完。不然我怕总理骂我。”单于实在没有力气再和汪精卫周旋下去了。

“原来这样,还真是年轻人啊,好的好的,先生那里我会保密的,赶快回去吧。”听到单于是偷跑出来的,汪精卫并没有生气,反而觉得这个单于比刚开始礼貌而疏远的单于顺眼多了,挥了挥手,让单于赶紧回去。

单于边走边长出了一口气,边走还边想“原来真有人是男女通杀的,再接触下去说不定我会对精卫老弟产生好感啊。”单于觉得叫了几声汪精卫先生有点吃亏,所以在心里称呼汪精卫为精卫老弟。

可是汪精卫接下来一句话让单于觉得苦难的日子才开始“*,你的读书笔记我看了,我对你提出的地缘政治很感兴趣,不如等你完成工作后我们好好聊聊。”

接下来的日子,单于就开始了他痛苦的旅程,每天除了完成他规定的工作以外,还不得不经常和汪精卫聊天。

但是单于不得不承认,汪精卫对地缘政治理解的很透彻,实际上在两人聊过地缘政治的第三天单于就只能和汪精卫平等的讨论了。而汪精卫学识风度也让单于很欣赏。

他实在搞不懂为什么像这样的人居然会在抗日时期投靠日本人,搞的自己身败名裂。

“大概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没有蒋介石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吧。”单于有时也觉得只有这样解释才解释的通,为什么汪精卫会在抗日最艰难的时期去投靠日本人。

正在单于觉得度日如年的时候,孙中山一行终于抵达上海了,单于对于这个被称为“东方的巴黎”的城市可是闻名已久,而看到外滩林立的西方建筑,来来往往的世界各国人士时,单于觉得这一刻东西方完美的在上海交汇在一起,也只有这个时候的上海才有资格被称呼为“东方的巴黎”。尽管单于对外国租界的存在没有一丁点好感,但是他依然认为没有租界,就没有这个散发独特魅力的上海。

尽管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威望,并且受到上海各界群众1万多人的热烈欢迎。但是西方列强依然用他们的方式欢迎孙中山先生的到来:当上海群众涌上街头欢迎孙中山时,法租界当局竟出动巡捕驱散群众,捕去指挥者数人。

对于如此明显的挑衅,孙中山愤怒的发表声明:“上海为中国之领土,吾人分明居主人之地位。住在上海的那些外国人,都是客人,主人在自己的领土之内,无论干什么,客人完全不能干涉。中国人民早已不能忍耐外国侨民在中国领土上飞扬跋扈,要不惜一切努力收回租界。”

而单于来到这个世界后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西方对中国的歧视!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如此真切的感受到让外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执法是多么让人不能接受的事情!

由于津浦路受战争影响不通车,上海至天津的客轮头等舱客票已售完,孙中山一行只好取道日本乘日轮赴天津。

在离开上海时,单于颇有点阿q的想着法国人在二战时被德国打的屁滚鸟流的惨状,心里很是得意。

当孙中山问起单于对租界粗暴对待中国人有什么想法时,单于不假思索的说道:“中国人绝对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国人驱赶、逮捕!要驱赶、逮捕也要我们中国人自己来!”

惹得孙中山、汪精卫一脸愕然,孙中山也为此一连教育了单于好几天。说是断不许单于有这种军阀思想存在。不过事后,孙中山、汪精卫也只是把单于这话当作笑话给别人讲。

而单于却为自己一时口快在船上颠簸的环境下写了几万字的正笔小楷的检查。不过话说回来,单于在这个时代生活了大半年,繁体字写起来已经有摸有样了。

在途经日本的长崎、神户、门司等地时,孙中山受到日本各界人士、旅日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欢迎,孙中山多次发表演说和谈话,宣传对时局的主张。

单于在日本观察了一下,日本人虽然对中国人态度不见得有多么友好,但是至少没有后来经济危机发生后那么恶劣。不过单于依然在长崎听到了几声“支那人”,这让单于心里极度不舒服。在神户孙中山和日本友人聚会时,单于特意用日语唱了一遍“精忠报国”,不过说实话用日语还真不好唱啊。虽然当时搞的气氛有点尴尬,不过孙中山后来却表扬了单于一番。

不过单于没有想到的是这首精忠报国居然在日本流行开来了,不过日本人却卑鄙的把“中国”改成了“日本”。而日本人居然从此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作曲家,也方便了日后单于的一系列行动。

而在到天津的船上单于因为给孙中山等人讲了关于天皇抱猪的笑话,又被孙中山先生罚写了检查,理由居然是不检点。这让单于很郁闷,觉得自己连艺妓都没有试过,算什么不检点。为了报复日本人害自己写检查,单于找了个机会把这个笑话讲给了同船的几个西方人听,结果果然不负单于所望,经典是经典,不到一年,连日本都在流传这个笑话了。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孙中山一行终于抵达了天津,对于单于来说,这次旅行改变了他内心的一些想法,萌芽了一些以往不曾有过的东西。

本回完

绿色小说网网;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请订阅正版;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对您的权益造成损害,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我要评论(0)
QQ群
分享
追书 评论 打赏 目录